目前分類:中國哲學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性善與性惡的濫觴:孟子與荀子 

  中國古代性善和性惡之論戰始於荀子,而後他的徒弟韓非將性惡說引入法家,而儒家主流派系則一貫支持亞聖孟子的性善論。同為孔子思想後繼者的孟子和荀子對人性的看法卻南轅北轍,造成二人差異的原因一直都是後世學者研究的重點問題之一。我讀過一種說法認為孟、荀人性論的分歧其實是肇因於二人做學問方法的不同─孟子做學問憑藉感性直覺,荀子則重視理性思辨。提出這一說法的學者認為,不經過思考、純用本能反應的人較容易做出善良、無私的舉動,而當人類動腦思考之後就會開始權衡各項利弊得失,各種自私自利的想法也就隨之而生了。西方人認為理性思考才能求得善,中國人卻認為不思考才能反璞歸真,這也是很有趣的文化差異。

文章標籤

翟楠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因為前幾天的心血來潮而進行的分析。

   《易經》有八卦,易經八卦的陰陽爻符號傳到歐洲之後促成了二進位法的發明;這是對《易經》稍微有點認知的人都知道的。那麼如果從這個思維再進一步延伸,用二進位法將八八六十四卦重新編號,又會發生什麼事呢?《易經》中各個卦象的排序其實沒什麼規律可言[1],用二進位將六十四卦重新排列,能不能發現什麼出人意料的規律呢?

文章標籤

翟楠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45056_449228995094562_150010049_n      

    楠君對於中國傳統哲學和儒家學術很有興趣,空閒的時候也會讀讀四書之類的經典,今天的文章就是個人對於「大學八條目」中「誠意」、「正心」兩條的一些見解。之所以從誠意開始,是因為前面的兩條(「格物」、「致知」)實在見解分歧,而且《大學》原文中這兩部分本就闕漏,所以不提。(其實是懶得研究所以也沒什麼見解可談的)

翟楠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