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與性惡的濫觴:孟子與荀子
中國古代性善和性惡之論戰始於荀子,而後他的徒弟韓非將性惡說引入法家,而儒家主流派系則一貫支持亞聖孟子的性善論。同為孔子思想後繼者的孟子和荀子對人性的看法卻南轅北轍,造成二人差異的原因一直都是後世學者研究的重點問題之一。我讀過一種說法認為孟、荀人性論的分歧其實是肇因於二人做學問方法的不同─孟子做學問憑藉感性直覺,荀子則重視理性思辨。提出這一說法的學者認為,不經過思考、純用本能反應的人較容易做出善良、無私的舉動,而當人類動腦思考之後就會開始權衡各項利弊得失,各種自私自利的想法也就隨之而生了。西方人認為理性思考才能求得善,中國人卻認為不思考才能反璞歸真,這也是很有趣的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