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與性惡的濫觴:孟子與荀子
中國古代性善和性惡之論戰始於荀子,而後他的徒弟韓非將性惡說引入法家,而儒家主流派系則一貫支持亞聖孟子的性善論。同為孔子思想後繼者的孟子和荀子對人性的看法卻南轅北轍,造成二人差異的原因一直都是後世學者研究的重點問題之一。我讀過一種說法認為孟、荀人性論的分歧其實是肇因於二人做學問方法的不同─孟子做學問憑藉感性直覺,荀子則重視理性思辨。提出這一說法的學者認為,不經過思考、純用本能反應的人較容易做出善良、無私的舉動,而當人類動腦思考之後就會開始權衡各項利弊得失,各種自私自利的想法也就隨之而生了。西方人認為理性思考才能求得善,中國人卻認為不思考才能反璞歸真,這也是很有趣的文化差異。
但是,我認為造成孟、荀二人人性論差異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時代背景。
商鞅變法與荀子學說
我讀過的某本書上記載孟子與荀子約為同時代人,這說法不完全正確。荀子比孟子小了大約六十年,當荀子十二歲時,孟子去世。如果有人認為這樣也叫「同時代」,那我也無話可說了。而在孟子差不多是青壯年的時候,秦國開始發動商鞅變法。
中國從封建制到中央集權制的轉型雖然在商鞅辨法以前就已經逐漸發生,但徹底改變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版圖的還是這位公孫鞅先生。一般認為是荀子尊君隆禮的學說造成法家的興起,但我認為,應該說正是因為法家學說和中央集權的興起啟發了荀子尊君隆禮的觀念。面對新政治制度的抬頭,荀子不得不將儒家的傳統學說進行修正。
儒家=奴家?
儒家禮樂制度的起源是制禮作樂的周公,而周公也是奠定西周封建制度的人。封建、宗法、禮樂和井田制,這是整個西周社會的四大柱石。現在很多人認為儒家思想就是奴家思想,這主要是因為儒家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這個君君臣臣的觀念常常被我們這些後人等同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這是非常嚴重的誤解。想要知道孔子和儒家主張的君臣倫理真正是什麼樣子,我們不妨來研究一下孔子的人生。
孔子第一次離開魯國,原因是當時魯定公和季桓子迷戀歌舞女色,祭祀後也沒有把祭肉分給孔子。孔子在衛國因為衛靈公派人監視孔子而離開。後來孔子回到衛國,又因為衛靈公在出巡時讓孔子坐第二車,自己和南子同車而離開。之後孔子又到衛國,也是不久就離開。這次孔子的理由是衛靈公在跟孔子談話的時候分心去看飛過的雁群。衛靈公和魯定公犯的其實都不是什麼非常嚴重的錯誤,孔子他老大不管,照樣拂袖而去─這就是孔子的君臣之道,國君只要違背禮節,做臣子的就可以掛冠求去。這樣的孔子,會主張什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嗎?
封建制度的君臣關係
儒家是在封建體系之下發展而成的學說,儒家要解決的也是封建制度下的問題。西周封建制度的諸侯享有非常大的權力。他們擁有封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權,就連周天子也無權無故干涉封國的內政。特別是諸侯擁有自己的武力,如果他的領民和大夫們支持,諸侯甚至有能力和天子開戰。春秋初期的強人鄭莊公(高中國文經典選文『鄭伯克段於鄢』的主角)就曾經帶人和天子對幹(周鄭繻葛之戰),天子還在戰鬥中被射傷了肩膀。大叔段反鄭莊公、鄭莊公又反周天子,封建制度下的封臣們就是這麼的自由自在。甚至到了孔子的時代,魯國都還有三桓、陽貨之類跋扈的大夫存在。
就是因為生活在大臣擁有個人武力、可以任意舉兵反抗中央的時代,儒家才會主張君臣之間的相處應該要互相尊重、各守禮節;國君要尊重和善待大臣,大臣也要遵守天子的命令,不要隨隨便便就跟天子鬧彆扭甚至引發戰爭。
中央集權:惡性的搖籃
但是進入中央集權時代以後,君臣上下的關係有了革命性的變化。國家的權力徹底收歸皇帝所有,臣子不再擁有個人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封建制度之下卿和大夫如果被免除職務還可以回到自己的封邑(如孟嘗君),中央集權的官員被免職了就只能吃自己。中央集權制度將臣下的個人權力徹底剝除,臣下的權力只是皇帝暫時賜予的,不但皇帝不給你不能要,皇帝看你不爽還能隨時將權力回收,讓你死無葬身之地。
孔子的目標是要發展道德以陶冶健全的人格,但是在中央集權制度的科層化組織之下當部屬的根本甭想有什麼健全的人格,這點當過兵的人想必都心有戚戚。借用《潛規則》書中的說法,在中央集權制度之下上級對下級擁有強大的「合法傷害權」,這時下級為了避免上級的加害,只能想方設法討好的來上級或是規避責任。而照著本文一開始提到的「思考造成惡行」的原則,各種惡行惡狀就因此而在各級政府裡自然而然的發生了。
人性本惡之下茁壯的韓非思想
雖然都主張性惡,但法家韓非子的性惡和荀子的性惡又有所不同。荀子認為人性可以透過禮樂的教化來約束,最終仍然可以讓人性達於善;韓非雖然也主張用法來約束本惡的人性,但是韓非不認為人性能夠改變,法律的目的就只是束縛和規範,僅此而已。在中央集權政府之下人很難不去為自己做打算,這大概就是韓非如此不信任人性的原因。同時韓非是韓國公子出身,這樣的家世背景想必讓他比一般人更有機會見識到權力遊戲的黑暗,進一步加深他對人性的失望。
韓非的思想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韓非對自利與公利的看法。韓非的性惡說讓他認為每個人都只會追求自己個人的利益,這聽起來似乎是亞當斯密的論調。但是韓非不認為追求最大個人利益能帶來整個社會的最大利益,因為人雖然有趨利性,卻沒有辦法正確分辨什麼才是真正的利益。由後世發生的事來看,韓非的論點似乎比亞當斯密「追求自利能帶來公眾最大利益」的看法還要正確。
人性自私,這就是韓非一切學說的基礎。韓非思想是一種針對人人自私自利的環境高度特化的思想,人越是自私、計算得越多,韓非思想的威力就越大,而越是這種環境儒家反而越無法發揮。如果「中央集權造成人性本惡」的說法為真,那自從中央集權體制戰勝封建體制的那一刻起,儒家的理想就已注定無法實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