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下載  

    前幾天去電影院看了《看見臺灣》,心裡免不了要有一些感觸。不過作為純種天龍人,想法自然不會與鄉民魯蛇們一樣了。

土地vs.國家

    「看見這塊土地的美麗與哀愁」,這是這部電影的宣傳標語。但光是這個標語,就有些與事實不符了。這個標語把臺灣解釋為「土地」,不是國家、不是島嶼,是土地。不稱國家,代表下這標語的人並不重視臺灣作為政治實體「國家」的價值,而更在乎臺灣作為「鄉土」的情感價值。台灣人不樂意別人不稱其為國家,但事實上,台灣人自己都沒有國家觀念,只有土地觀念。

大土地與小島嶼

    再者,作者不稱臺灣為島嶼,這是台灣人的另一個認知偏誤。自從本土思維崛起後,土地這個詞就越來越受臺灣人的喜愛。土地,這個名詞總給人無邊無際、攸遠深厚的印象,這是一個在中文裡備受推崇的字彙,代表中國人在廣袤家園裡世代傳承的堅定而溫柔的力量。但是,我們住的地方不是巨大的中國,而是臺灣,ㄧ個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島嶼。太平洋上的一個中等大小島嶼,卻要乘載凝聚整個東亞季風平原想像的字詞,會不會太辛苦了呢?事實上,在電影裡提到這句標語的時候,說的是「這座島嶼的美麗與哀愁」,不知道為什麼在對外宣傳的時候要以土地取代島嶼。

    臺灣人雖然在四百年前離開了中國,但心理上卻始終不曾擺脫中國傳統大陸性國家的思維。這種思維在海島台灣上,難免顯得不合時宜。台灣保存了最多中國的傳統文化,但也許就是這些傳統價值束縛了臺灣也不一定。

 臺灣米與臺灣水,還有......美國牛?

  另外一句臺灣人很愛掛在嘴邊的話:「母親的名字是臺灣」。在《看見臺灣》裡,吳念真的口白不斷強調,臺灣供養了她的子民,臺灣是所有臺灣人的母親─然而事情真是這樣嗎?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經是地球村的時代,貨品和服務的流動跨越了陸地和海洋。「喝臺灣水,吃臺灣米」,我想我確實是喝台灣水長大的沒錯,不過吃臺灣米的部份就不敢保證了,因為我不知道保證從小到大我媽沒有買過泰國米或是越南米給我吃。不只是稻米,臺灣人的生活中早已充斥各種舶來品。衣服鞋子由中國和東南亞勞工製造,吃的牛肉來自紐澳(有些來自美國),咖啡多半由中南美洲進口,最潮的APPLE來自美國,大豆和玉米也來自中國美國......。說臺灣供養了臺灣人,還不如說是整個地球供養了臺灣人吧?

臺灣媽媽經

    要說臺灣是母親,那我們得先認清台灣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母親。母親有很多種,而我認為臺灣是屬於一般稱為新手小媽媽的那種類型。

    臺灣是個地質年代相當年輕的島嶼,島內高山林立,地質活動頻繁。臺灣的地形給台灣帶來相當豐富的觀光遊憩資源,但也造成耕地不足人口過度集中的問題。環境負載力低的高山地帶容易發生山崩、土石流等天然災害,不間斷的地質活動又使臺灣人飽受地震侵襲之苦。臺灣本就是多天災的島嶼,臺灣受到的破壞不只是人為,天為的也絕對不少。

    年輕媽媽臺灣還有另一個問題:礦物資源嚴重不足。礦物,不管是能源礦還是金屬礦主要產在古老地層,地質年代年輕的臺灣產量極為稀少。缺乏礦業資源不但造成臺灣需仰賴外國進口能源,也讓台灣不利發展石化產業和重工業。缺乏能源和重工業,臺灣媽媽的孩子在這二十一世紀的發展,注定要比別人艱苦。

    臺灣的自然環境並不如我們想得那麼美好,在壯麗的山林背後隱藏著  的是冷酷的獠牙。中國傳統觀念裡習慣把自然想像成繁育多產的慈母,但是在險峻的臺灣島,這個自然無疑更是凶猛而狂暴的。

----------------------------------------------------------------------

    這一篇聚焦在臺灣人對台灣認知的檢討,下一篇會開始批判台灣人對於山林開發、自然災害的態度,未來預計還會推出一個番外篇,內容會是由這部電影衍生而出,有些跳tone的另類思考。

 

相關連結

《看見臺灣》觀後感(下) 

《看見臺灣》觀後感(番外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翟楠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