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O_20130923165024拿太多的罪惡感     

    《看見臺灣》全片裡有幾個反覆強調的主題,其中一個就是「拿的太多,給的太少」。我們對自己獲取大於付出的行為感到不安,等到這種不安變成罪惡感,我們開始擔心這項罪將由我們的後代來償還。而為了替下一代贖罪,我們開始想要做些什麼─做的事情有沒有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做」;因為如果我們不採取些什麼行動的話,我們的罪惡感會將我們壓垮。

環保的迷思

    高山農業、高山民宿、山區產業道路、超抽地下水、砂石開採…,我們譴責這一切惡行,好像只要沒有人為的開發和破壞,台灣就不會有洪水、山崩和土石流一樣。可是「天災」其實都是自然現象,人類根本無法掌控。我們最多只能減少自然現象對我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害,沒有辦法讓災難不要發生。

    有研究指出,人類是厭惡模糊性的生物。人類無法接受生活中存有不可控制的變因,當不可控制變因出現,人類就會利用各種方式,來試圖證明自己其實有辦法控制這些變數。能不能真的控制無所謂,只要製造「好像有辦法」控制的假象,對我們來說就已經足夠了。就是人類的這種天性,創造了所謂的「迷信」。諸如穿紅色內褲可以招財、碰到書賭博就會輸錢等等說法的流行,差不多都肇因於此。

    現代人類對自然的想法,其實跟這種迷信也差不了多少了。

宗教化的環境保護

    為了擺脫「拿的太多」的原罪、為了證明自己有辦法控制自然,人類創造了各式各樣的理論,告訴自己環境的惡化其實全是源於人類的開發,所以只要人類停止開發,我們就可以遠離天災,重新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這樣的心態,其實真是人類最大的傲慢。

    在新興的全球宗教「環保教」之下,物質消費成了該被譴責的行為。消費主義和資本主義成了這新宗教的撒旦;任何事物只要和「經濟效率」這個魔鬼的記號沾上邊,就等著被環保教的狂信徒們綁上火刑架。這種作為,無論如何也不能稱之為理性吧!

「經濟效率」去魔化

    經濟開發是必要的,我們不希望留給下一代一個殘破的家園,但如果不發展經濟,我們可能沒有家園,或是沒有下一代。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不必然互相衝突,這句話人人都會說。但環保教的人說這句話,意思是「完全不做任何開發,也不會影響經濟」,但我認為這句話指的,應該是「在從事經濟開發之時,也要盡最大努力維護環境、復育自然」。只有單方面付出的關係不可能長久,要與自然和諧共存,人類向自然要些什麼,其實也算不上罪惡,只要我們在自然向我們索取時,提供足夠的回饋就好。

    不要將經濟效率污名化,心懷自然的從事經濟建設,和自然建立雙向互利的關係,這才是理性的永續發展之道;這是我的看法。

 

相關連結

《看見臺灣》觀後感(上) 

《看見臺灣》觀後感(番外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翟楠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